一直以来,“经营性手机游戏”在手游市场都如一股安静却持久的暖流流淌着。作为一位深耕多年并曾一手主导过数款千万级流水经营手游的产品经理——林景恒,这个行业的变迁和玩家的心理变化,每日都在我案头和眼前交错。数千万下载的背后,有欢笑和质疑,有数据与温情。我想以一个行业内部人的视角,带你剖析这条“看似平静但暗流涌动”的赛道,分享我的所见、所感、所思考。 很多人误会了“经营性手机游戏”,以为无非是模拟开饭馆、建城市、当老板。可真正做过这行才明白,它的乐趣并不只是堆叠金币或升级装修。我们在2024年初做过一次用户调研,有73%的运营类玩家表示“经营带来的掌控感和规划感”才是他们真正留存下来的理由。而随着国内人口结构和移动设备普及度的转变,20-34岁、35-45岁这两个群体成为主力,他们偏爱碎片化、低压力的“养成”节奏,希望能在指尖世界实现“白手起家”的满足感。 这也解释了《江南百景图》《模拟城市:我是市长》《小森生活》等游戏在近年来的爆红。它们少了快节奏搏杀,多了一份缓慢前行的温度、可控的成就感,给了玩家一个不那么功利的线上空间。经营游戏,远比外表“佛系”,背后是玩家渴望主导自己世界的内驱力。 如果说2022年以前,经营手游只需要“好玩、好看”,如今则必须“好留存、好变现”。我们在今年Q1平台合作中,运营一款新题材的经营手游,首日留存仅达24%,7日留存跌至7%,远低于休闲品类的平均(首日约35%,7日约13%)。每新增1万新用户的获客成本,已经从2021年的30元提升到45元。 原因在哪?一方面,行业内容创新进入瓶颈,玩家对“种菜”“开店”这些套路愈加免疫;另一方面,广告变现、内购道具“二选一”的盈利模型,很难让玩家买单。身边有同业友人用AI、UGC社区、IP联动等手段做突围,但数据显示,这些新玩法往往只能短期拉高DAU(比如2023年Q3《家居梦工厂》用UGC内容后,DAU峰值增加21%),但长期留存提升有限。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行业转型的挣扎现实。作为产品经理,我深刻体会到“拉新”和“留旧”的双重焦虑。不是所有工匠精神都能换来流水,真实的压力需要理性面对。 每年都会遇到大量玩家反馈,讲述自己如何在医院候诊、失业时的压力下,沉浸在《生活梦想家》《花园梦工厂》里找平静。这些故事看似“个人”,却在行业大数据中有实际映射。据友盟Plus2024年5月的报告,经营性手游的高活跃玩家中,有42%将其视为自我调节压力、情感寄托的重要方式,高于塔防、射击等品类的30%。 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设计内容时,不能只看日活、营收,更应关注玩家的“心情”。比如我主导的那款“城市治愈系经营手游”,初期几乎全员反对加入“留言板”功能,认为没商业价值。但用户活跃社区后,游戏平均在线时长延长了32%,玩家复玩率提升显著。这让我越来越相信,未来的经营性手机游戏,一定要和玩家“共情”,而不是单纯灌输任务和流水线玩法。 自从2023年底国家对未成年人防沉迷政策升级,经营类手游虽然不像重度游戏受波及那么大,但“防断节奏”已经悄然影响产品规划。行业中有数据表明,新增未成年用户占比降至不足2%,中长期运营策略更趋理性。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成为必须直面的底线问题。 而外部资本也更谨慎了。2024年Q1,国内手游投融资金额环比下降17%,而经营性手游领域仅获投5笔,远低于SLG(策略类)的15笔。资金寒冬下,一线厂商不得不收缩战线,更多团队选择“慢工细活”,用内容和社交属性稳扎市场。对于小团队而言,踏实打磨细节、忠于垂直用户,比盲目扩张和追风更有存活率。 说到底,经营性手机游戏并非“夕阳产业”,而是需要持续“进化”。我们看到2024年全球有3款经营手游进入App Store畅销榜TOP20,其中《幸福小镇物语》依靠AI NPC、真实经济系统和玩家自治机制,首月流水破8000万人民币。国外市场对“沙盒+经营”的复合玩法、深度社交协作的新型体验仍有旺盛需求。 国内团队要想突围,不能再停留在“复刻某某爆款”、“换皮微创新”阶段,唯有突破内容边界、拥抱高自由度、情感共鸣和玩家自治,才能真正释放经营类手游的内生潜力。 写到这里,林景恒想对每个还在或即将踏入经营性手机游戏行业的同行说一句:别小看玩家的细微需求和每一份真实情感。数据背后,是人在玩游戏,不是冰冷的KPI。如果你也是游戏的玩家,不妨试着慢下来,让一座虚拟小镇、一个像素农庄,带给你生活片刻的喘息。 经营性手机游戏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娱乐本身。在这里,你既可以收获掌控感,也能感受温度与希望。行业内外的人都值得期待,这片“慢热但坚韧”的赛道,将继续陪伴你我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