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半的重庆冉家坝公交站,送5岁女儿上幼儿园的周女士像往常一样点开“宝宝巴士儿歌”,想让孩子听着《数鸭子》打发等车时间。可手机屏幕刚亮,一则穿着暴露的直播广告突然弹了出来——主播扭着身子喊“哥哥刷礼物加微信”,吓得周女士赶紧按返回键,耳边还响着女儿天真的追问:“妈妈,那个阿姨在唱什么呀?”
这不是个例。最近一周,多个家长在微博、小红书吐槽:主打“儿童启蒙”的宝宝巴士儿歌App,开屏页竟藏着低俗擦边的直播推广。有网友截的画面里,主播穿着低胸装晃着手机要“点赞关注”;还有家长说,孩子误点后直接进了直播界面,“划了三次才退出来”。更让人气闷的是,这些广告不是“偶尔出现”——有用户连续打开三次App,两次都碰到了类似内容。
面对质疑,宝宝巴士的回应来得快却没“走心”:承认是第三方广告平台接入的内容,道歉称“影响了用户体验”,但没提“审核流程漏在哪”,也没给“以后不会再犯”的具体承诺。在不少家长眼里,“第三方接入”更像个甩锅的借口——就算广告是别人投的,作为面向3-6岁孩子的平台,难道不该把“适合儿童看”刻进每一道审核环节?就像你开了家儿童乐园,能因为“门口的摊贩是第三方”就不管他卖垃圾食品吗?
其实,儿童类App栽在广告上的事,早不是新鲜事。去年某英语启蒙App推诱导消费的游戏广告,前年某故事App的开屏广告有暴力动画——这些“翻车”背后,藏着同一个问题:有些企业把“儿童专属”当营销噱头,却没当成“生死红线”。这次的宝宝巴士就是典型:明明知道用户是几岁的孩子,却连“广告内容先过一遍‘儿童视角’审核”的步骤都省了,说白了,还是“流量变现”的心思压过了“守护孩子”的责任。
更该敲醒警钟的是,我们早有法规“托底”。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加了“网络保护”章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要求,儿童用App得有“识别不良信息”的功能。可法规不是“纸老虎”,得变成企业的“肌肉记忆”——比如给广告加一道“儿童审核关卡”:画面有没有暴露?台词会不会让孩子模仿?甚至颜色是不是太刺眼?这些细节,才是真正的“安全门”。
守护孩子的数字世界,也不能只靠企业“自觉”。监管部门得把“儿童类App广告”当重点查,定期抽查内容,对违规企业不仅罚款还要公开曝光;家长们碰到不良内容别嫌麻烦,赶紧点举报——毕竟,孩子的眼睛里容不下半点“擦边球”。
晚上回家翻女儿的绘本,里面有句台词:“孩子的世界里,每朵花都是香的,每首歌都是甜的。”宝宝巴士的儿歌里,本来该是“小猫咪喵喵叫”“幼儿园里朋友多”,可现在却混进了不该有的“杂音”。希望这次的争议能让所有做儿童产品的企业记牢:你手里握着的不是“流量入口”,是成千上万孩子的“眼睛”——守好这扇门,才是最该做的“生意”。
